新闻资讯
news center对于本轮国有企业改革来说,央企、国企去杠杆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待解决问题。不过,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,去年央企、国企去杠杆已然取得了一定成效。以中央企业为例,截至今年3月末,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5.9%,较年初下降0.4个百分点,大多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年初有所下降,近三分之一企业资产负债率比年初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。
来自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坦言,虽然0.4个百分点看似不大,但由于央企规模较为庞大,所以,央企平均资产负债率能够下降0.4%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。
据悉,目前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制定了中央企业降杠杆、减负债、控风险的指导意见,并明确到2020年前中央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要再下降2个百分点。
负债率仍在高位徘徊
虽然在去杠杆的推进过程中,央企、国企负债率均有所下降,但不可否认的是,国企负债率仍处于高位。
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看,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约164万亿元,同比增长9.6%;负债总额为1065725亿元,同比增长8.7%。按此计算国有企业负债率约为65%。
对此,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指出,这是因为目前国有企业的一些内生性、结构性问题正日益凸显:一是国有企业同时肩负税收、就业、投资等职能,在去杠杆过程中,易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干预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压力;二是部分国有企业集中在钢铁、煤炭、电力等行业,在这些行业中去杠杆又与去产能、补短板等任务相交织,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去杠杆压力;三是去杠杆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国有资产处置,如果缺乏有效地手段或规划,有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。此外,一些创新的债务重组方式,比如资产证券化、市场化债转股等,在实施过程中受政策法规不明确、中介服务不完善等因素影响,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企债务重组的进程和效果。
在此背景下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,要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,坚持全覆盖与分类管理相结合,完善内部治理与强化外部约束相结合,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,强化监督管理,促使高负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尽快回归合理水平。
吴琦表示,对国有企业负债率进行约束,一方面是促进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必然要求。另一方面从国资监管角度来说,也是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重大举措。
多举措发力去杠杆
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,无论是央企还是国企,若负债率始终居高不下,那么一旦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,所以,监管层对其去杠杆进程格外重视。
事实上,近年来为降低国企、央企负债率,监管部门已出台多项措施。如国务院国资委加强央企对外投资管理、强化央企参与ppp项目管理、推进市场化债转股,以及通过增资、混改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。 其中,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去年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发布《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》,对央企ppp业务实行总量管控,从严设定ppp业务规模上限。
“在ppp领域中,央企确实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。”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ppp库双库专家、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民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由于ppp项目的投资环节本身就需要高度依赖融资杠杆,且目前央企在参与ppp过程中又主要集中在交通、大型市政工程等投资体量较大的领域,由于项目周期较长,这就使得其在前期需要不断通过融资、垫资等方式来支撑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,但由于工程领域竞争较为激烈,且受项目结算缓慢以及利润率偏低等因素,就使得这类央企资产负债率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,这对于目前央企去杠杆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陈民认为,《通知》下发的主要目的,就是为了防止推高央企的债务风险。
严控增量也要化解存量
吴琦认为,未来国企降杠杆需遵循“严格控制增量、有序化解存量”的总体原则。一方面以强化资本管理为准绳,严格控制增量债务,推动国有企业形成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。另一方面,以优化债务结构为主线,有序化解存量债务,推动国有企业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。
具体来看,就是要将去杠杆与去产能、去库存相结合,与结构调整、需求管理相适应,通过市场化债转股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,盘活国有资本存量,积稳妥推进企业债务重组,推动企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。
值得关注的是,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4月末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.5%,同比降低0.7个百分点。其中,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.5%,同比降低1.5个百分点,国有企业去杠杆成效更为显著。
对此,光大银行宏观经济首席研究员周茂华认为,国有企业去杠杆需要抓住工业盈利回暖的时间窗口。从发展趋势看,2018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扩张态势,大宗商品有望保持高位运行。工业产品出厂价格(ppi)同比延续正增长,工业企业保持盈利。国有企业应抓住这个有利的“时间窗口”降杠杆,为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基础。
(来源:证券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