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news center海清ficc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,人民大学客座教授邓海清认为,中美贸易谈判初考成绩单公布,从中美双方媒体反应来看,中美两国对于自己的成绩都是满意的。
具体到如何实现“实质性减少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”,主要有以下四种路径:
一是降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,但这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和人民利益,因此这种路径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;
二是中国扩大内需,将中国总需求盘子做大,为扩大美国进口提供空间,该路径符合中美两国共同利益。
从2018年4月政治局意外重提“持续扩大内需”来看,中国应当已经为该路径做好了预案。该路径包括激发中国人民的高端农产品和高端产品的需求,但美国满足中国政府对于美国敏感技术需求的可能性较低。
三是向美国进口替代中国本土生产,这是中国企业不愿意看到的情况,但是在中国降低关税、加大力度进口商品的大趋势下,国内企业受到短期冲击恐怕难以避免。从长期来看,这有利于激发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性,但短期可能存在阵痛期。
四是向美国进口替代向其他国家进口,这同样符合中美两国利益,中国、美国的企业、人民均受益,但其他国家将必然受损。
上述减少美国贸易逆差的四种路径中,只有扩大中国内需、美国进口替代其他国家进口,是符合中美共同利益的,而其他路径对于中国损害均太大。其中,扩大中国内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效的,而美国进口替代其他国家进口则有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美国进口替代其他国家进口,对于其他国家而言,影响将是非常负面的。结合2018年以来的新兴市场国家动荡,美国的“新版本全球化”将进一步加剧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。
美国要的并非“反全球化”,而是“新版本全球化”,即大国利益的全球化,小国利益必将受损。
从二战前的国际外交史来看,一旦大国开始奉行“本国优先”的自私功利主义外交政策,最大的后果是小国利益受损或者被牺牲。
美国希望自己能成为全球能源和农产品供给中心,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从过去的“高端服务和高技术制造”转向“高端能源农产品”,全球化新模式从“产业链高端”转向抓住“产业链上下两端”,放开中间段。这样实际上可能是避免美国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最好模式,既可以减少逆差问题,也可以减少美国维持国际秩序进行干预的成本支出。
邓海清认为,原油价格上涨没有可持续性。当资源国意识到与美国的利益冲突之后,俄罗斯和中东的石油供给方很大可能会调整自己的限产涨价策略,放大供给平抑油价上涨,以免造成涸泽而渔,导致美国坐收渔翁之利。
另一方面,从美国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,伊朗和欧盟继续留守协议的理性行为来看,美国刺激地区紧张局势助涨油价的最后结果会有限,油价持久大涨的可能性极低,恰恰相反,随着“美国优先”的功利主义大国外交政策成趋势,诸多能源和大宗商品生产国会更快意识到自己将要面临的危机局面,从而降低产品价格、力图保持市场份额。